红与黑(译文名著精选)读后感2000字

读后感

红与黑(译文名著精选)

作者:司汤达

本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文集中的一种。小说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,凭着聪明才智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,事情败露后被迫进入神学院。后在巴黎给拉莫尔候爵当私人秘书,很快得到候爵的赏识和重用,与此同时,他又与候爵的女儿有了私情。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,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,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。他在气愤之下,开枪击伤了市长夫人,被判死刑,上了断头台。本书由著名翻译家郝运先生翻译,译文流畅忠实。

红与黑(译文名著精选)读后感

1830年出版的《红与黑》被誉为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,被誉为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,司汤达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。一、司汤达的生平与创作的关系1.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;2.司汤达对宁破仑的崇拜;3.意大利性格的影响。司汤达的爱情1.安吉丽娜皮塔格鲁娃:她的感情像夏天的雷电和暴雨,狂又反复无常,给了司汤达强烈的刺激。2.玛蒂尔德维斯孔蒂尼:司汤达为其惊人的美貌、高贵的气质和纯洁的心灵所倾倒。但她拒绝了司汤达的求爱。二、《红与黑》的历史背景与故事梗概《红与黑》有一个副标题,叫《1830年记事》,司汤达对此解释说,他“所描写的是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的政府给法国的社会风气。”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是法国1814年—1830年波旁王朝、复辟时期先后在任的两位国王,反应时代的风貌。 《红与黑》中的“红”指的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军队,象征法国大革命的热血和丰功伟绩,以及拿破仑的文治武功;“黑”指的是神职人员的黑袍,代表复辟时期猖獗的教会势力和反动的王朝统治;“红”与“黑”的结合象征着这两种社会力量的激烈角力,以及小说中于连可怜的选择。《红与黑》的故事梗概1、于连在维里业市长家长当家庭教师,德.雷纳夫人对于连产生情愫,于连对夫人敬而远之;2、于连在贝藏松神学院学习,得到彼拉院长的赏识和重用,于连遭到众多人的嫉妒;3、于连在巴黎德.拉萨摩尔侯爵府当秘书,受到重用,当上军官;4、于连激愤之下用手枪打伤了德.雷纳夫人,于连以杀人罪被捕,被判处死刑。三、于连人生奋斗的历程于连死的时候23岁,于连是一个个人奋斗者。他与父亲关系不好,哥哥也经常欺负他,于连有强烈的进取心、专业能力、机会、聪明。于连人生奋斗的准备:1、出身下层社会,有改变现状的愿望;2、导师一:退伍的老军医,教于连拉丁文,灌输对拿破仑的崇拜;3、导师二:谢朗神父,指导于连学习神学;于连人生奋斗的第一阶段:在维里业的德.雷纳市长担任家庭教师;于连人生奋斗的第二阶段:于连在省城贝藏松神学院学习,得到院长的赏识,但受到学生的嫉妒;于连人生奋斗的第三阶段:于连到巴黎德.拉摩尔侯爵府担任秘书,得到赏识;于连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:1、个人的奋斗;2、导师的教诲;3、贵人的提携。四、于连悲剧的原因分析1、于连的出生和教育。1.于连出生于平民,受到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的熏陶与影响;2.于连崇拜拿破仑,对封建制度抱有敌视的态度;3.自尊心极强。得到邀请为家庭教师的时候不是在乎工资多少,而是在乎和谁一起吃饭,无论在哪里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,有没有受到嘲笑;于连报复心和征服心极强。第一次主动握德.雷纳夫人的手,目的是发泄对贵族丈夫的仇恨2、于连的精神气质和欲望类型1.于连不是野心家。野心家有明确的现实目标,有钢铁般的意志,有冷静务实的态度,有缜密的战略战术,有极强的执行力,为达目的不择手段。于连没有这些特点。于连真正喜欢的,是把生活戏剧化,他喜欢飞升的感觉,他追求冒险,追求荣誉,渴望贵妇人的青睐,渴望站在舞台中央的聚光灯下,受万众瞩目和欢呼。精神上的满足远远高于物质上的满足。2.欲望类型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,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·马斯洛在1943年在《人类激励理论》论文中所提出。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,分别是:生理需求(食物、睡眠、性)、安全需求(人生安全、健康、财产、工作职位)、情感和归属需求(友谊、亲情、爱情)、尊重需求(自尊、自信、成就)、自我实现需求。于连的精神需求是第五个层次,最高的层次,自我实现,自我实现层次需求的满足需要物质作为支撑。于连真正重视的是获得感,是种精神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,而不是占有财富和地位木身。在于连生活的时代,等价交换原则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占主导地位,社会日益庸俗化。于连的英雄人生追求,他所遭遇的悲剧,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庸俗现实的抗议,有相当的正面价值。

声明: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,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,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:ailianmeng11@163.com